健康农业 快乐生活
Health & Happines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大鱼游戏官网安卓版:

  在 2025 年 “三夏” 生产的关键节点,甘肃农业生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单产提升答卷。全省以 “良田、良种、良法、良机” 融合发展为核心抓手,将 54.28 亿元涉农资金精准转化为生产力,让科技红利在田间地头持续释放。从冬小麦的丰产增收到马铃薯的单产突破,一系列喜人的成果印证了 “四良融合” 在粮食增产中的核心效能,为全年粮食产能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土肥才能苗壮,这千亩麦田能有如此收成,全靠土壤改良打下的好基础。” 灵台县什字镇种粮大户王建军望着金灿灿的麦浪感慨道。他种植的冬小麦示范片亩产达 535.7 公斤,较周边地块高出近 100 公斤,这正是我省良田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

  今年 “三夏” 期间,甘肃从涉农资金中专项安排 300 万元,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耕地轮作区域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松土等综合措施,持续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在张掖市甘州区的耕地轮作示范区,“麦后复种豆” 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通过豆科作物固氮作用改善了土壤结构,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三年前提升 12%,为作物高产提供了 “沃土” 支撑。

  针对我省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沙化等问题,农业部门联合科研机构推广土壤调理剂应用和生物改良技术。在白银市景泰县,经过改良的盐碱地亩产提升近三成,曾经的 “低产田” 变身 “丰产田”,为粮食单产提升拓展了空间。

  走进东乡县唐汪镇照壁山村的设施大棚,饱满硕大的马铃薯铺满田垄,种植户马占祥正忙着采收。“今年种的冀张薯 12 号,亩产达到 4074 公斤,创下了我们村的纪录!” 他手里捧着沉甸甸的马铃薯,难掩丰收的喜悦。

  在良种推广中,马铃薯成为我省单产提升的突出代表。依托涉农资金中的良种补贴项目,《甘肃省 2025 年农业主导品种和技术目录》发布后,陇薯系列、青薯系列等马铃薯新品种加速推广应用。全省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28 个,年繁育优质种薯 15 万吨,为大面积高产提供了种源保障。

  镇原县探索的 “冬油菜 + 马铃薯”“冬小麦 + 马铃薯” 旱地轮作模式,破解了陇东旱塬区作物连作障碍。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当地建成复种马铃薯商品薯和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3.2 万亩,种植陇薯 7 号、陇薯 10 号、青薯 9 号等 10 多个优良品种,平均亩产达 1862.23 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 40% 以上。“以前单一种植老品种,亩产顶多 1200 斤,现在换了新品种,产量翻了一番还多。” 镇原县孟坝镇种植户算起丰收账,脸上笑开了花。

  目前,全省马铃薯良种覆盖率已提升至 96%,带动马铃薯产业从 “量的积累” 迈向 “质的飞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4 行玉米套种 4 行大豆,这种‘4+4’模式太神奇了,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豆。” 张掖市甘州区种粮大户张伟站在自家的复合种植基地里,向参观者介绍着这项让他受益匪浅的种植技术。在绿色高产创建资金支持下,甘州区成为我省粮油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之一,集成推广的先进的技术模式让 “藏粮于技” 落到了实处。

  今年 “三夏”,我省在 18 个整建制推进县全面推广技术集成应用,针对不同作物、不一样的区域特点,形成 “良种 + 良法” 的配套方案。在马铃薯种植区,推广起垄栽培、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配套技术,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采用集成技术的马铃薯田,每亩用水量减少 25%,化肥用量减少 15%,产量却提升 20% 以上。

  在 8 个节水增粮推进县,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抗旱增产的 “利器”。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控制水量和施肥量,实现了 “一水两用、一肥多效”。庆阳市环县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技术,结合马铃薯间作种植,不仅使小麦亩产提高 10%,还为套种的马铃薯提供了精准灌溉,实现了 “一水双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为良法落地提供了保障。全省组织 2000 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 “一对一” 技术指导,确保农民 “学得会、用得好”。在定西市安定区,农技人员指导农户采用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使病害发生率从 30% 降至 5% 以下,挽回大量损失。

  “以前人工种植马铃薯,一亩地要 4 个人忙活一整天,现在用这台北斗导航播种机,一小时就能种 3 亩,株距行距还特别标准。”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宏斌指着田间作业的新型农机介绍道。在他的合作社里,一批加载北斗模块的新型农机投入梯田作业,实现了无人驾驶、精准播种,不仅节省了人力,更使每亩马铃薯产量增加 600 斤。

  农机与农艺的深层次地融合,成为我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今年 “三夏” 期间,全省投入马铃薯专用农机具 1.2 万台(套),涵盖播种、中耕、收获等所有的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 78%,较去年提高 5 个百分点。在陇南市,“机收小麦 + 旋耕灭茬 + 马铃薯播种” 一条龙作业模式,实现了麦收后 24 小时内完成马铃薯种植,为秋粮增产争取了宝贵农时。

  针对我省丘陵山地多的特点,农业部门联合农机企业研发推广小型化、轻量化马铃薯专用农机。在天水市武山县,新型山地马铃薯收获机能适应 25 度以上的坡地作业,收获效率较人工提高 15 倍,损失率控制在 3% 以下,解决了山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难题。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现代农机带来的红利。全省建立马铃薯专业农机合作社 236 个,提供 “耕、种、管、收” 全程机械化服务,服务面积达 80 万亩。“以前想用好技术却没设备,现在一个电话,合作社的农机就上门服务,既省心又高效。” 平凉市庄浪县农户刘建国说。

  从良田沃土到优良品种,从先进的技术到智能农机,“四良融合” 正为甘肃粮食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随各项措施的深入推进,全省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提升,为实现全年粮食产量 1260 万吨以上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陇原大地上奏响了科技赋能、丰产增收的动人乐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